全国“行业”双碳实施方案汇编发布!


01 国家层面行业方案
1、《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 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贯彻落实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推进等重点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 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 动态监控。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 加强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加快化解过剩产能。
2、《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城市形态、密度、功能布局和 建设方式对碳减排具有基础性重要影响。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社区是形成简约适度、绿色 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场所。
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 行动,到 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 色建筑占比达到 30%以上,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 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
建设绿色低碳住宅。提升住宅品质,积极发展中小户 型普通住宅,限制发展超大户型住宅。
3、《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种植业节能减排。在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 础上,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放。畜牧业减排降碳。推广精准饲喂技术,推进品种改良,提高畜禽单产水平和饲料报酬,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 烷排放强度。
渔业减排增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 渔业、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减少甲烷排放。农田固碳扩容。落实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 机肥施用、绿肥种植等措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4、《公共机构碳达峰实施方案》
着力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推动公共机构终端用能以电力 替代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直接燃烧和利用,提高办公、生活用能清 洁化水平。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光热项目。
充分利用建筑屋顶、立面、 车棚顶面等适宜场地空间,安装光电转换效率高的光伏发电设施。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加快公共机构煤炭减量步伐,做好煤 炭需求替代,减少煤炭消费,到 2025 年实现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 13%。持续推广新能源汽车。
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柴油公务用车, 加大新能源汽车配备使用力度,因地制宜持续提升新增及更新公务用 车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
5、《焦化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焦化企业要在生产经营全流程、全方位推广应用先进节能 降耗技术,不断提升焦化工艺装备水平;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在 焦化智能生产过程的应用步伐;健全完善能效评估及能源管控体系,提升能源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
利用低碳燃料炼焦;研发富氧燃烧技术;逐步推广分布式 光伏及清洁能源的应用。 积极推进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CCU)的产业化、规模化,钢化联产固炭技术的推广应用。
6、《砖瓦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
全面开始推广适合我国海绵城市、特色小镇、新农村建设、绿色墙材、综合利废、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以及建筑工业化和部品化的高掺量、高孔洞率、高强度、多功能和自装饰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烧结多孔砖、空心砖、自保温砌块、复合保温砌块、清水墙砖、透水路面砖、烧结装饰砖、烧结制品制造的部品部件产品及防水防腐防火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墙材制品。
恢复烧结制品的环境 修复功能材料和生态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推进烧结制品这一具有环境 修复功能材料和生态材料的应用和研发,推广具有提高建筑“碳中和” 性能的绿色相变性能粗陶材料-砖瓦制品的产业延伸,有效推动砖瓦 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碳减排工作。
7、《林产工业双碳战略、促进绿色发展行动方案》
启动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试点工作,通 过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为行业实现碳中和探索实践路径。拟在人造板、地板、木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重点行业领域遴选优秀企、业开展碳盘查、碳标签与核查试点。
指导企业开展碳盘查工作,鼓励 制企业定碳中和发展战略及实现路径并积极推动实施,为林产工业企 业通过减排、储碳等方式提供行业技术方案。
8、《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针对碳捕集、利用与 封存技术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尽快开设相关学科专业,促进 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为未来技术攻坚和产业 提质扩能储备人才力量。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
鼓励相关院校加快建设碳 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在共建共管共享优质资源基 础上,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 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
02 地方层面行业方案
1、《上海市能源电力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全面推广光伏应用。分领域摸排全市光伏可开发资源,制定 工业、公共机构、交通、公共建筑、住宅、农业等领域光伏专项实施方案。加快陆海风电开发。
制定新一轮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进一步 提升海上风电开发利用水平。推进生物质发电和地热利用。结合本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 进一步加大建筑垃圾残渣、农作物秸秆、园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能 利用,推动 邻利型 服务设施建设。
布局市外清洁电源基地。结合国家和周边省份通道和资源情 况,大力争取新增外来清洁能源供应,进一步加大市外非化石能 源的消纳规模。推动煤电转型升级。分类施策推动煤电转型升级,打造煤电转型上海标杆。
2、《宜昌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煤炭消费 总量达峰,推动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煤炭多元替代,不断降低煤炭 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进节能改造升级。
聚焦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对能效 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引导企 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强化节能管理。坚持全面节能战略,把节能贯穿于工业产业 链、供应链全过程和各环节。
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坚持减量化、资源化、 再利用的原则,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固废减量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业固 废减量化路径和重点任务。
3、《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
积极推进太阳能高效利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导向,加快屋顶光伏 整县推进,鼓励利用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大型公 共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
有序推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按照最大保护、最低影响、适度开发 的原则,规划建设高质量风电项目,打造沿黄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提升生物质能利用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清洁高效的原 则,建立健全资源收集、加工转化、就近利用的生产消费体系。着力推进氢能发展。积极开展绿氢示范应用,支持集中区域、清洁 外电落点区域有效整合富余风电、光伏发电、低谷电力,开展电解水示 范,支持发展微电网和共建制氢工厂。
4、《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的实施方案》
提高金融服务沿海经济带绿色产业发展能级。支持省域副中心 城市汕头、湛江市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资源。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产品实现经济价值。
指导北部生态发 展区各地级市探索建立生态产品确权登记、基础信息调查、价值评价 核算等体制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金融领域的运用。
持续增强珠三角核心区绿色金融的辐射带动能力。支持广州期 货交易所加快推动电力、硅、锂等服务绿色发展的期货品种上市,开 发碳金融衍生品,服务全国碳期货市场建设。
5、《宁夏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方案》
实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采取“揭榜挂 帅”“赛马制”等方式,面向全国征集技术解决方案,凝聚各方 科技创新力量,推进“三绿”产业科技攻关。
实施绿色低碳先进科技成果引进转化行动。聚焦自治 区优势特色产业,围绕能源、化工、冶炼、建筑、交通、农业、 居民生活等领域。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创建行动。
依托“双碳” 领域国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自治区 “九大重点产业”开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服务。实施绿色低碳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行动。增强科技赋 能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动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6、《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推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发展。围绕非电能源绿色发展重大需求, 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氢燃气轮机、氢燃 料电池等核心技术,促进形成氢能产业链,推动氢能、生物质能等非 电用能替代。
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协同创新。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 需求,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 通过协同创新重点推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储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系 统、CO2 捕集利用协同污染物治理等研究。
7、《宁波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实施基础前沿技术突破行动 1.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引领。围绕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CCUS、 绿色农业及碳汇等领域,重点开展新一代太阳能、风能与地热能、电 化学储能、催化制氢、CO2 膜分离、CO2 生物转化、生态碳汇等方 向的新原理、新方法研究。
到2025年,力争在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推动民生领域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聚焦低碳建筑、低碳交通、 低碳生活、绿色农业等领域需求,重点开展适宜我市气候资源禀赋的被动式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和建造、建筑能源智慧管控、交通低碳燃料替代、智能交通、碳标签认证等技术研发,协同发展非 CO2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8、《金华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加快电力技术创新。围绕能源供给转型和脱碳降碳需求,重点 突破煤电低碳清洁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储能 等关键技术。
支持实施“光伏倍增”行动计划,提高光伏、生物质能等 清洁能源占比,支持全球光伏联合创新中心开展光电转化率、储能系 统等光伏关键技术突破及前沿技术研究。
推动非电能源技术发展。围绕非电能源绿色发展重大需求,依 托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 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构建全链条氢能技术体系,推动非电用能氢能替代。谋划建设氢能与燃料电池工程创新研究院。